2023-08-02 09:19:36 中国财经观察网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14653
7月29日,由腾讯青腾、腾讯研究院、腾讯新文创总部、SSV碳中和实验室联合主办的“青腾树下前沿对话·碳中和专场”在成都高新区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基地青腾城市会客厅举办,此次对话以“数字驱动时代,双碳目标下的产业机遇与投资”为主题,碳中和领域专家、投资人和百位创业者齐聚蓉城,围绕碳中和产业创新、投资、企业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腾讯集团战略发展部高级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能源专家,本次前沿对话发起人翟永平用三个“一个都不能少”来形容碳中和。他表示,在技术上,水电、风电、光伏、生物、氢能、核能、CCUS等技术一个不能少;在领域上,除了能源领域本身之外,建筑、交通、工业、农业、林业、牧业等领域一个不能少;第三,在企业里,各个业务的碳职责一个不能少。
红杉资本合伙人、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表示,当前能源低碳转型的解决路径有两个,一是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二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碳中和是全球的事,是发展道路的选择。对中国来说要跟上世界,对全球来说要走低碳排放的发展道路,过程中,能源转型是关键。”
作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创新主力军,民营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新能源CEO、清华-青腾未来科技学堂校友李懿介绍了企业在海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回忆起在发展中遇到三个难题,李懿强调,首先是业务覆盖全球多个地区,服务复杂度变大;第二是从太阳能发电到配电,到后面的储能甚至到裂变器,能源复杂性变大;第三是从纯移网的应用到开始进入家庭并网的削峰填谷,方案复杂性变大。对此,如果新能源从用户端、产品端、供应链、服务端进行数字化变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国金证券研究所所长苏晨认为,在能源领域,国内需求增长今年出现比较快速的增长。同时,未来几年全球能源变革还在继续,无论是光伏还是电动车,中国产业链成本优势,以及产业聚集效应带来的优势不太会被追赶,未来更多是中国企业进行全球产能布局,主产业链集中度持续提升,在新能源终端应用领域,可能会有更多新进入者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机会。
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双碳实践
在圆桌对话环节,多位产学研专家针对双碳目标下各个领域对碳中和路线的探索,尤其是科技公司如何运用技术力量助力实现0碳排放进行交流。
针对能源行业未来有哪些产业趋势和商业机会,腾讯云副总裁、能源和资源行业负责人石梅认为,当前能源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分布式”,这会带来商业模式上的变革,产业链之间需要更多的协同,不同主体也需要更多的C端触达;李俊峰认为,能源分布式带来非常重要的变化,就地平衡、就近平衡,成为解决现在分布式能源一种思路。
当前,互联网科技企业对于能源或双碳领域,有哪些真正推动产业进步的举措?石梅举例,腾讯云一方面利用技术创新来助力碳中和的发展,另一方面希望构建能源产业生态。她表示,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上,腾讯云携手广大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好的方案,提供好的商业模式,腾讯云提供技术和平台的能力,做好助力工作。
据悉,自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之后,2022年3月份,腾讯发布了碳中和战略和路线图,计划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希望通过技术和连接能力,推动社会的低碳转型。
翟永平分享了近年来腾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生的五个明显变化。第一在理念上,员工乐于直接或间接参与到碳中和工作里;第二在组织上,腾讯不仅有全职做能源数字化的团队,也有投资、战略、实验室等辅助团队;第三是从点到面,点就是具体项目,例如四川阿坝冰川保护,钢厂虚拟电厂等,同时也做面,做了两个平台:针对B端的MRV平台、面向低碳技术企业搭建的碳LIVE平台;第四,腾讯现在从圈外变成圈内,成了碳圈的一部分,跟大家一起助力碳中和;第五,腾讯发挥了链接海外的作用,助力技术储备。
“蓉”汇产业生态集聚力
近年来,腾讯将成都作为全国战略布局的重要城市,在新文创与科技领域持续加大投资,同时不断引导腾讯核心资源在蓉布局,持续吸引、补全腾讯在成都业务生态,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2020年8月,首个功能型总部——腾讯新文创总部落地成都高新区。
基于腾讯与成都良好的合作基础,腾讯青腾在腾讯新文创总部的推动下,在成都设立了国内首个城市线下空间—青腾城市会客厅。青腾城市会客厅将成为四川地区企业家共创数实融合解决方案的基地,也是青腾用数字化研究助力实体经济的首个城市站点。
腾讯青腾总经理王兰介绍,青腾城市会客厅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构建一个长效的对接平台和机制,助推成都数字经济与新文创产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二是通过“城市会客厅”这一载体,立足成都,广泛连接西南地区数字经济产业企业家和实业家,为青腾校友提供行业研讨、学习分享的专属空间。
此次活动是自去年7月青腾城市会客厅正式落地腾讯新文创总部并举行青腾“数字化研究成果展”后,带来的第二场城市前沿对话。作为青腾城市会客厅成立后的第二场城市前沿对话,此次活动聚焦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话题,分享新能源基建、科技成果应用等先进经验,汇集各方智慧力量,积极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助力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