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5 10:54:50 中国财经观察网 来源:网络 阅读量:9393 会员投稿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与欧洲专利局(EPO)联合发布《实现清洁能源未来的氢能专利分析》报告指出,应扩大氢能这一清洁能源载体的规模来实现能源转型,这需要在氢能价值链进行广泛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
中国氢能资源丰富,氢能应用市场潜力巨大,在建筑、交通、工业、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中氢源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广泛利用氢能资源,加速氢能产业多元布局,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助力氢能市场蓬勃发展。
从国际氢能专利数据看氢能产业
基于2001-2020年的国际专利族数据,IEA专利分析报告系统分析了全球氢能供应、存储、分配、转化和终端应用全链条技术的发展趋势。
整体来看,东亚将成为世界氢能发展引擎,其中,国内巨大的市场存量待开发。随着中国氢能专利的进一步发展,国内氢能市场正处在爆发前夜。其中,储运技术作为氢能产业链关键一环,解决氢能储运难题将极大地推动氢能落地应用,有效助推氢能市场发展。
2011-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氢能价值链主要环节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和相对技术优势(单位:%)
在之前,氢能制造技术主要集中于化石燃料的氢能制备,但专利报告显示目前氢能制备向低排放替代技术的重大转变,电解槽技术愈发成熟。中国目前在专利方面虽然占比较低,但在制造能力方面投入了巨量资金,氢能产能全球第一。
氢能制造技术百花齐放,逐渐向低碳方向靠拢。在世界能源利用、低碳时代到来的背景下,氢能产业链其他环节同样需重点考虑低碳技术的发展。
2011-2020年不同制氢技术的国际专利技术来源国分布(单位:%)
2001-2020年,氢基氨/甲醇技术的国际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市场开始关注氢基燃料技术,其创新主要由欧洲从事化石燃料制氢和加工的公司推动。过去十年氢能长距离运输技术专利申请迅速增加,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专利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5%,氨裂解专利增长率为7.8%。
加强技术创新基因 推动氢能产业链协同发展
氢能产业未来将与可再生能源及其他低碳技术融合,在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多元化发展。由专利分析报告可见,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与氢能储运技术的突破有着直接性的关联。由于当前氢能源的特殊性以及行业技术的制约,且叠加“氢”元素密度大、运输损失高等特质,使得氢能运输形成氢能产业链中单独的一环。
交通运输行业氢能国际专利的强劲增长主要由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推动,但氢燃料电池难以承担大规模长途运输的重任,同时也无法满足其他工业领域氢能应用。这一点,同样需要氢能储运技术的不断革新。
针对氢能储运的安全高效的技术和经济性成本的瓶颈制约,中氢源安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联合创建“华理中氢源安有机液储放氢技术创新转移中心”,使有机液储运氢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中氢源安重点突破了储放氢工艺及工程化的关键技术性难题,研发了全新的常温、常压有机液储运氢技术。目前已申请10余项国家专利,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
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有效解决了氢储存密度大、长时间储存、长距离运氢、安全高效、大规模应用的难题,还将氢能以有机液的形式高安全、低成本、大规模的运输至能源需求较大的经济发达地区,不仅降低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还能使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真正实现能源外销,创造经济产值,意义重大。
在应用环节,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同样克服了储运端至应用端的技术难题,将含氢有机液可实现安全、高效地脱放氢操作,且有机液可循环利用,极大降低氢能成本,实现市场化运营。
目前,公司与北京热力集团合作,在国内开展首个基于安全有机液储氢技术的氢能供热示范项目。通过供热领域示范,不仅能够验证氢能供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还将进一步研究氢能热管理和储放氢设备小型化等相关技术,为该技术一年后在车辆、船舶等交通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全国建筑供热面积约为123亿平方米,仅北京市就有11亿平方米,利用氢能实现供热行业碳中和,可达万亿产值。
氢能产业涉及制、储、加、运、用等多个环节。中氢源安聚焦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拓展应用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系列储能产品、设备及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研究及应用,致力于推动氢能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全新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