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7 13:47:38 中国财经观察网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6813
现代制鞋业的发展引发了材料和工艺革命。随着人们对运动鞋的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的革新开始加速。近几年,如NIKE、ADIDAS、李宁等一些国内外知名品牌,相继围绕新材料展开激烈竞争。
在市场激烈变革的背景下,超临界发泡成型技术逐渐成为鞋材领域的“黑科技”势力,受到越来越多运动鞋品牌的青睐,更催生了一大批专注该技术研发生产的新材料企业涌现,东莞海瑞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超临界流体发泡是一种新型发泡技术,可明显改善产品的机械性能和低密度。由于发泡过程并未采用交联剂或化学发泡剂,中底可在使用后进行回收。相较传统化学品发泡技术,应用这一技术的运动鞋更轻、回弹性更好,且生产过程更加绿色环保。
2016年投入研发,2019年便接到国际大牌斯凯奇的订单,并凭借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一举荣获世界跑步领域权威杂志《RUNNER#39;S WORLD》季度和年度主编选择奖,成为PUMA、Brooks等运动品牌的合作伙伴,这是徐小军带领海瑞斯仅用3年时间绘出的商业图谱。
近期,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走进了这家国内率先研发第二代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的企业,探寻其成为全球生产超临界流体发泡鞋中底企业中产能最大的一家背后的创业秘诀。
海瑞斯创始人徐小军表示,海瑞斯突围成功并不是靠任何商业奇迹,总结起来便是:扎扎实实搞技术创新,用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筑牢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他看来,产学研合作之所以以企业为主,是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技术需求,对应的产品、应用场景以及市场规模有多大。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每一个企业具有任何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能让企业自身研发力量与前沿科技创新快速结合,加速实现技术创新迭代,才有可能诞生变革性产品。
时光回溯到十年前,应用了第一代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的运动跑鞋——阿迪达斯BOOST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全球制鞋市场的轰动。这款以TPU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为核心的跑鞋,短短两年间为阿迪狂揽千万美金。
尽管超临界流体发泡自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已过去40余年,但在BOOST问世前,这一技术并未在市场上被大面积推广,且单价非常昂贵。
2015年,在一次英国交流之行结束后,徐小军确信,该技术不仅具有可行性,且应用范围非常广。但当时并未预想到,8年后海瑞斯会凭借这一技术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近30%。
依托已成立7年的海丽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专注高端运动器材行业的子公司海瑞斯……经历了一年多准备期,徐小军决心扎根松山湖,于第二年开始第二代超临界发泡成型技术的研发,正式进军新材料领域。
在海瑞斯生产车间内部,一种名为EVA的透明塑料颗粒被加入设备进行融合、搅拌和加热,便成为发泡车间的鞋底模型。要真正诞生出一块轻便有弹力的鞋中底,该鞋底模型还需再经5小时高压容器“高温软化”,让氮气处于超临界状态,再将其注入材料,经历压花纹等诸多环节后,便能出现成品。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独特,密度、扩散系数、溶剂化能力等性质,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十分敏感。因而,与传统化学发泡技术相比,超临界发泡技术在配方、设备、发泡剂方面难度更高,主要难点在于控制发泡率,使得发泡后的尺寸与成品尽可能一致。
对于起初投身这一领域的企业而言,如要真正实现从研发到市场,就必须要对各种高分子材料有长期且深度的认知、研究,同时具备精良的生产工艺。
“何种的原料适合何种工艺,反过来,以企业现有的工艺水准,在原料方面能否再改进?”创业初期,徐小军几乎每天都与团队围绕以上问题不断探索、改进、学习。在第一年研发并不顺利之后,团队开始调整方向,每年两次出国参与展会,获取市场上关于产品类型、价格等多方面的最新和最准确的需求。
任何新兴领域的研发,都是一条极为枯燥且孤独的路。在徐小军看来,海瑞斯能够走到今天,团队成员的激情和理想,是让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创业在很多人看来极具风险,但是当团队相互鼓励前行时,反而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全身心“all in”在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上的第三年,海瑞斯看到了希望。
2019年,徐小军接到了斯凯奇的订单,生产的鞋中底较第一代技术重量减轻20%,回弹提高20%,突破了初代技术产品颜色、外观单一的局限,源源不断的订单伴随着多项国内外自主发明专利接踵而至。
这一年,海瑞斯凭借第二代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一举荣获世界跑步领域权威杂志《RUNNER#39;S WORLD》季度、年度主编选择奖。紧接着,斯凯奇也凭借SKECHERS GO RUN Razor 3 Hyper,拿到了这一杂志“年度最佳装备”殊荣。
而今,海瑞斯已经成为全球生产超临界流体发泡鞋中底企业中产能最大的一家,但这并不代表其在这一领域就此成功。
“我们正在专注于第三代超临界流体技术,我们要让这一技术有更大的革命性突破。”徐小军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未来5年内,海瑞斯将专注于让这一技术工艺更加优化,成本更加低廉,使企业市场规模可以达到现在的5倍以上。
每一位创业者和其团队,总会在跨越“死亡谷”后,希望进入下一个蓝海领域。回顾过往8年岁月,徐小军认为,海瑞斯能够抢抓技术风口,唯一的路径就是扎扎实实搞技术创新。
“蓝海领域是什么?走的人少一点、竞争者少一点。但现在,一家企业要想抢占蓝海市场,只有技术创新这条路,没有其他奇迹可言。”在徐小军看来,新材料市场已经走入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唯有靠技术革新做出划时代产品。
由于超临界流体技术自身的性能优势,这一技术目前已朝着新能源电池和电芯、交通工具、5G通讯等更多领域延伸拓展,这正是徐小军和团队,瞄准的下一个蓝海领域。
当前,海瑞斯共有研发人员七十多名,组成不同研发小组解决不同领域的难题。同时,企业还吸引了德国工程院院士Volker、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吴景深等人作为签约顾问。“目前解决超临界领域问题,应该说具备一定基础了。但要往高质量发展,解决的问题必然越难,需要的研发力量一定要更强。”
“创新讲究人无我有,也讲究人有我快。”这是一句在海瑞斯内部流传甚广的话。作为创始人,徐小军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技术创新没有半点弯路可走,当企业求快时,自己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研发团队、研究设备,以及周边的综合配套资源是否齐全。
在市场追求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当下,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其科技研发无法平地起高楼,一切从头开始。企业必须学会灵活调用周边资源,加速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
于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便是海瑞斯近年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法宝。
当前,海瑞斯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德国巴伐利亚新材料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就第三代超临界材料展开合作研究。徐小军认为,超临界材料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还很多,产学研结合是突破的关键。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过程,是一场企业与科研机构围绕各自所长和所需,展开的双向赋能之旅。科研院所将其最先进的理论与企业最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衔接,从而在某一技术难题上实现重大突破、产出重大成果。
“我们跟德国方面的合作,是在部分较为前沿技术的探讨上。企业提出了5种设想,希望对方为我们提供建议,以及利用他们的设备,为这些设想做初步认证。”徐小军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当前,第三代超临界技术,基本上攻克了重难点问题,现已进行各类中试印证阶段。
凭借在超临界技术上的不断探索前行,企业于去年被评为广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今年年初又进入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之中。
正如徐小军所言,作为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并不会孵化出复杂的商业模式,唯有依靠技术研发,让产品性能更好、成本更低,再进一步实现技术革新,才会有更大的市场。
“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在东莞,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这句名言被广为流传。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在终端应用市场需求牵引下,广东新材料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国前列,2020年新材料总产值超万亿元,已成为广东省8个万亿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但整体来看,当前大湾区石化和化工产业发展程度还不够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大湾区在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等方面的差距依然较大,关键高端材料远未实现自主供给,新材料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仍亟待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规模化生产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领军企业,推动区域内新材料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无疑极为重要。
徐小军认为,从产业发展图谱看,当前在大湾区内,新材料产业以广佛莞珠等为核心,也涌现出了一批“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创新氛围非常足。他表示,从大湾区来看,海瑞斯并不是营收规模最大的企业,但创新动力强劲。近三年里,海瑞斯几乎每年以30%以上的数额实现增长。
“大湾区新材料行业需要更多‘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企业诞生,让产业链越来越完整,应用场景越来越广阔,企业自身获得的发展机遇才会更大。”
而如何让更多创新型企业与产业集群实现耦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海瑞斯与松山湖的故事,实际上很好诠释了这一点。
在松山湖,一边是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战略性科研平台发挥“火车头”作用,一边是一批科技型企业加快推进产学研融合。作为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这里已经围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了生产研发能力,为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未来支撑。
徐小军坦言,落地松山湖8年以来,海瑞斯可以不出东莞,便能找到产学研配套和应用场景落地的一系列基础条件。与此同时,政府为企业搭建了与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机构的常态化交流合作平台,让企业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对象。
在徐小军看来,大湾区自身产业特征,决定了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先进电子信息材料、超材料、低微及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将在这里持续向好。“随着产业链上下联动加快,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会不断加强,这对包括海瑞斯在内,专注于高性能材料的创新型企业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